输掉长平之战的赵孝成王,如何在邯郸之战逆袭
有志者、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。
苦心人、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蒲松龄的一副对联道出了两位身处劣势而将败局扭转的人物,楚霸王项羽和越王勾践,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的事迹也激励了几千年来的有志者。
然而,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很有意思的国君,他曾经将一手好牌打烂,但是血淋淋的教训让他迅速成长,成功地化解了下一次危机。他,就是著名的赵孝成王。
背景
年轻的赵孝成王缺乏统筹全局的经验,目光短浅,既不采纳虞卿的谏言,也没领悟廉颇的战术。在他的一通胡乱操作下,长平一役最终以45万赵军全军覆没的惨败而告终。
1)深陷于连横国的包围之中
此时,秦国虽然已经向世人露出了侵吞天下的獠牙,但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使得燕国、齐国仍然浑然不觉或乐得置身事外。韩国基本残废,魏国几乎失去了黄河以北之地。如此以来,赵国几乎处于秦、齐、燕三国的包围之中。
2)长平之战使得国内民生凋敝,军队大伤元气
困扰赵国许久的粮食问题依然存在,长平之战埋葬了赵国的军队主力。如果三国来袭,赵国当时的国力实在是难以坚持多久。
因此,赵国迫切希望获得足够多的时间来修生养息。
公元前257年地图
举措
赵孝成王意识到,是自己的任性和短视造成了长平大败局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或从此一蹶不振,而是礼贤下士,从谏如流。内忧外患的赵国将迎来同样艰巨的邯郸之战,然而,这次赵孝成王却硬生生地将一把烂牌给打活了。
1)离间秦国将相
眼看着秦国就要跨过太行山,剑指邯郸,赵国是如坐针毡。赵孝成王当机立断,请出战国纵横家苏代前去游说秦国。苏代临危受命,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范睢,范睢以国力不济为由成功阻止了白起趁赵国疲敝而直捣黄龙的战略。当白起得知范睢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排挤自己后,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。
苏代的离间计不但使得秦国错失伐赵的最好时机,还使得将相失和。邯郸之战开战后,前线久攻不下,秦昭王曾多次让范睢劝说白起挂帅出征,白起却一口拒绝。虽然当时的形势的确不利于秦国,但是白起那种似乎幸灾乐祸的态度让秦昭王十分不满,以致于最后决定让白起背上邯郸失利的锅。
邯郸之战不但让秦国受到重创,还意外地除去了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的杀神白起。
2)合纵魏、楚、齐等国
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,赵孝成王积极安排使者去联络各国合纵。
平原君出使楚国,将灵丘送给楚国春申君,获得楚国出兵支持;平原君求助魏国,信陵君深明大义且高瞻远瞩,不顾自己的处境,依然窃符救赵;虞卿建议将本要割让给秦国的六座城池转赠给齐国,获得齐国的口头支持。秦军在楚、魏联军和赵军的内外夹击下,损失惨重,主将王龁仓皇逃回汾城,范睢举荐的郑安平遭到包围而无奈降赵,邯郸之围由此而解。
按照秦律,郑安平投降,范睢当连坐。秦昭王的偏袒虽然免去了范睢的死罪,但是范睢从此一蹶不振,君臣之间由此心生芥蒂,再无昔日之默契。
结语
长平之战的惨败使年轻的赵孝成王一夜长大,从此礼贤下士,从谏如流。长平之战后,赵国面临空前的危机。赵孝成王如何盘活手中的棋子呢?
在秦国出兵前,启用纵横家苏代出使秦国,离间秦国将相,阻止了白起长驱直入赵国的战略计划;赵国和魏、楚、齐的合纵,狠狠地打击了秦国残害山东六国的嚣张气焰,有效地减缓了秦国吞并天下的节奏。最重要的是摧毁了秦国令人闻风丧胆的最高指挥核心组织,白起被杀,范睢一蹶不振,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秦昭王只能遥望山东,抱憾终身。
如果秦昭王听从了白起的建议,那么,秦国统一天下就很有可能提前30多年。
多重随机标签